游云居怀古
真可〔明代〕
千尺盘桓到上方,云居萧索实堪伤。
赵州关外秋风冷,佛印桥头夜月凉。
唐宋碑题文字古,苏黄翰墨藓苔苍。
最怜清净金仙地,返作豪门放牧场。
注释
千尺:云居山真如寺海拔在八百米以上,此为概数。盘桓:此处意为盘旋,指山路曲折盘旋。萧索:指景物凄凉,令人生寂寞、抑郁之感。
赵州关:为云居山上入真如寺之隘口。唐时赵州从谂和尚专程登云居山拜访道膺禅师。下山时,道膺送从谂至此而告别。当时即建一石坊为纪念,道膺禅师即名之为“赵州关”。石坊历经毁建,公元1956年虚云老和尚曾主持重建,毁于“文化大革命”。现赵州关建筑乃1985年,方丈一诚大和尚主持重建。佛印桥:云居山真如禅寺前一座古石桥。横跨于碧溪之上,正对真如寺山门。相传为宋僧佛印了元禅师所建。公元1956年由虚云老和尚主持疏浚明月湖与碧、改二溪时,曾进行修复加固。
碑题:指历
简析
《游云居怀古》是一首七言律诗,寄寓了诗人深深的感慨。诗的首联写攀登的艰难和到达后所见景象的萧索;颔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,进一步渲染了寺庙周围的凄清氛围;颈联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入手,通过提及唐宋时期的碑刻和苏轼、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遗迹,展现了寺庙曾经的辉煌与文化底蕴;尾联表达一种痛惜之情,这样一处本应清净庄严、供人修行礼佛的圣地,如今却沦为豪门贵族的放牧场,被世俗的喧嚣与功利所侵占;这不仅是对寺庙现状的悲叹,更是对文化失落、精神家园被毁的深刻反思。
创作背景
云居即云居山,上有真如禅寺,为始建于唐的著名古刹,今全国重点佛寺。详见宗振《书云居寺壁》之说明。大约明神宗万历二十年(公元1592年)前后,可公上云居山瞻礼。见其荒凉败落,僧人寥寥,不由得大为感慨。乃鼓励北京万佛堂住持诸缘洪断禅师转驻云居山,以期兴复。洪断禅师果赴云居,率众披荆斩棘,重建殿宇,云居山真如寺得以中兴。可公在云居山留止多日,对山上古迹遗址皆一一踏勘,并一一题咏,留有许多优美的诗篇。
真可
真可(1543~1603),明末僧人。字达观,晚号紫柏大师。门人尊他为紫柏尊者,是明末四大师之一。俗姓沈。吴江(今属江苏)人。 4篇诗文 4条名句
一剪梅·雨打梨花深闭门
唐寅〔明代〕
雨打梨花深闭门,孤负青春,虚负青春。赏心乐事共谁论?花下销魂,月下销魂。(孤负 一作:忘了;虚负 一作:误了)
愁聚眉峰尽日颦,千点啼痕,万点啼痕。晓看天色暮看云,行也思君,坐也思君。
工之侨献琴
刘基〔明代〕
工之侨得良桐焉,斫而为琴,弦而鼓之,金声而玉应。自以为天下之美也,献之太常。使国工视之,曰:“弗古。”还之。
工之侨以归,谋诸漆工,作断纹焉;又谋诸篆工,作古窾焉。匣而埋诸土,期年出之,抱以适市。贵人过而见之,易之以百金,献诸朝。乐官传视,皆曰:“希世之珍也。”
工之侨闻之,叹曰:“悲哉世也!岂独一琴哉?莫不然矣!而不早图之,其与亡矣。”遂去,入于宕冥之山,不知其所终。
鄱阳湖
吴国伦〔明代〕
欲向匡庐卧白云,宫亭水色尽氤氲。
千山日射蛟龙窟,万里霜寒雁鹜群。
浪拥帆樯天际乱,星临吴楚镜中分。
东南岁晚仍鼙鼓,莫遣孤舟逐客闻。